1. <rp id="0j2p7"></rp>
        <tbody id="0j2p7"></tbody>
      2. ?
        A+ A-

        人情往來 皆有章法

        來源:濰坊晚報   發布時間:2024-02-27 09:54:39

          舊時農俗,除了講究天時地利,還很看重人和。農歷六月初六,要送新看谷秀,拿當季小麥做成的面食分給親戚長輩,六月六一到,出嫁的姑娘均會被接回娘家小住,寓意“接谷”。一段時間后,新媳婦又會帶上杏子、粽子回到婆家參加攔穰。七月廿二則是財神生日,這一天,東家會設宴犒勞長工,大伙計均上座,待遇頗高。

          六月六看谷秀

          出嫁女回娘家

          農歷六月上旬,炎炎暑日給足了溫度,谷雨季節播下的谷子秀穗了。嚴格地說,這是谷子的揚花,滿坡嫩穗齊刷刷地秀出來,方陣列隊般壯觀。長長的雛型已經形成,預示著豐收的希望。

          “六月六,看谷秀。”

          到哪里去看?不是在單家獨戶的地頭上,三五畝谷子是形不成流行農諺的。濰縣舊俗,“六月六”前后幾天的日子里要“送新”,用當季收獲的小麥磨面,做成面食分送親友長輩。面食花樣繁多,如餑餑、糖角、菜包、炒面等。面是用細籮專門籮出來的,俗謂“起面”,白如雪粉。除了表示對長輩的孝敬,還互相傳告著小麥豐收的喜悅,中午親友留飯,又沉浸在“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的“農家樂”溫馨氣氛里。

          “送新”是有著約定俗成順序的,第一家是姑姑家,即使幾天前姑姑剛回到娘家,送給她的仍然是頭一份。這是一種古禮,更早的歲月里,“六月六”一到,娘家人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中小住,即使她已是滿頭白發的老太太也要接來,“接姑”諧音“接谷”,后來衍化為老少出嫁女自己回娘家,“姑(谷)”不接自到了。接下來是至親舅舅家,然后才是別家有長輩的親戚。

          丈人那里是由媳婦捎去的。“老貓屋上睡,一輩留一輩”,在娘家那里,也許年輕的媳婦剛當了姑姑不久,但同樣要按時回到娘家去,還要在“六月六”這天給亡故的父母“上墳”。濰縣舊俗中,女婿是不給岳父母拜墓的,以示對姑爺的尊重。

          谷子是舊時濰縣秋稼的主要種植作物,與高粱同為農民的主食,秸桿是騾馬的上好飼草,谷糠又可用來喂養豬狗雞這些家禽,滿坡滿野都是秀穗的谷子。媳婦是人家的俊,莊稼是自家的好,一路上觀察著長勢,辨別著品種,享受著即將豐收的喜悅,結結實實地看了個“過癮”。至于那些回娘家的年輕媳婦,娘家是同一村莊的在路上遇到了,相互夸耀一番,戚戚喳喳,歡聲笑語。

          豐收可不是光用眼睛看來的。“送新”結束后不幾天,就要開始最后一遍鋤谷,農諺里有“瓜鋤十遍瓜上走,谷鋤十遍餓煞狗”(指糠皮?。┑恼f法。這最后的一遍,要深鋤,用的鋤頭格外碩大,疏松土壤,促使谷子的根結膨脹,這樣結出來的谷粒才飽滿、糠皮薄。因為要格外用力,這最后一遍叫做“耪”。

          功夫不負有心人,“棗紅肚,磨鐮割谷”,鋤完這最后一遍,再過些時日,當樹上的棗子開始紅了的時候,谷子收割的日子到了。

          新媳婦回婆家參加攬穰

          帶來杏子粽子寓意添丁

          舊時濰縣有村諺說:“新媳婦不攬穰,麥囤不久長。”何為攬穰?舊時收脫農具功能低下,一遍脫粒后,還有不少小麥籽粒遺留在被碾軋過的穗殼里。為了顆粒歸倉,農民把碾軋過的麥穰再碾軋一遍,這一過程俗謂“攔穰”。

          “攔穰”時,繁忙的麥收已進入尾聲,在“六月六”的前幾天。按鄉俗,住在娘家的新嫁娘一定要趕回到婆家參加“攔穰”。

          新嫁娘可不能空手而來,麥收即將完畢,杏子熟了,要將個大味甜的杏捎給婆婆,由婆婆分給左鄰右舍,好面子的人家常分遍半個村莊。誰家不這樣做,就是在鄉親們面前“失禮”。濰縣西部的大于河西岸上,有村名叫“河崖頭”,村外杏林逶迤五六里,初春杏花如海,夏來紅杏燦如丹珠,攬穰時節一到,到這里買杏的人川流不息,差不多都是新嫁娘的父母,為的是女兒能在婆家掙足臉面。當地一句歇后語說:“河崖頭送閨女——千杏(姓)萬杏(姓)。”這里一語雙關,杏子多,人也多。

          新嫁娘的杏子用紅笸籮來盛,舊時濰縣“北洼”出產一種秸桿帶有紫色的高粱,用這樣的高粱秸桿破篾,紅白相間,編為帶有“萬字不到頭”“山田日月”等花紋的笸籮,狀如帶蓋的方盒,尺余見方,兩只配對使用,一時成為閨女必需的陪嫁品。紅笸籮里不僅有杏兒,還有尖尖的粽子,同樣是要分送鄉親們的。

          “新媳婦攬穰”風俗暗含了不盡的意蘊:舊時婚姻大多是媒妁之言而定,常常先結婚后戀愛,新嫁娘進入婆家,夫妻間還有一段陌生的時間。在這段時間里,公婆最關心的是新媳婦的腰圍。杏里有“核”兒,粽子諧音“送子”,借鄉親們的贊揚討個“吉利”吧。打頭粒的時侯,住在娘家的新媳婦沒有回來,在這次重復的勞作中,該是一定會有“收獲”了。試想,一家人家的香火沒能接續下去,麥囤怎么能久長呢?

          七月廿二東家犒勞長工

          伙計坐上席財神濕地皮

          “伙計”在濰縣方言里,除了“朋友”之意,還專指舊時代里的長工。長工里有“大伙計”“小伙計”之分。大伙計是耕耩鋤割全能的莊稼把式,趕大車、調教騾馬等更是他們的拿手好戲。小伙計干的是打水挑擔牽牲口之類的農活。如耕地、耩地時,大伙計扶犁扶耬,小伙計走在前面牽著牲口配合,這時候的小伙計又被稱呼為“擋頭子的”。

          農歷七月廿二,相傳是“財神爺”的生日。在濰縣的傳說中,財神爺有三位:一位是“趙公元帥”趙公明,一位是文財神商朝丞相比干,還有一位武財神是三國時期蜀國大將關羽。具體是哪位財神的生日,卻沒人說明白了。

          “財神生日”這天,舊時約定俗成,東家要擺一場酒席犒勞伙計,大、小伙計都參加,按照禮數,大伙計坐在上席,小伙計和其他人坐在偏位。這里有一個傳說,七月廿二,三位財神來到一個村莊里爭香火,都說財主家酒席上席一定供奉著自己的神位,結果走了幾家,坐在上席的全是莊稼把式大伙計,三個財神頓時垂頭喪氣。東家心知肚明,伙計才是他們真正的“財神”,只調教出一頭小騾駒就是一筆不菲的家產。舊時,人們數論鄉村財主的富有,常用養了幾頭騾子來衡量。

          財神的生日,供神是不能免的,燒香叩頭,焚化紙錢,紙錢的灰燼里再奠幾盅燒酒。奠酒是有限的,只能淺淺地濕了地皮。年月長久,這風俗就有了“伙計坐上席,財神濕地皮”的說法。

        責任編輯:邢敏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v日本_日韩无码AV中文幕不卡_亚洲无码在线网站_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用网
            1. <rp id="0j2p7"></rp>
              <tbody id="0j2p7"></tb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