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0j2p7"></rp>
        <tbody id="0j2p7"></tbody>
      2. ?
        A+ A-

        春回齊魯,帶你共賞鄉村振興新圖景

        來源:大眾網   發布時間:2024-03-22 17:31:43

          六年勇探新路 六載砥礪深耕 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成色更足

          ——山東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扎實推進鄉村振興紀實

          齊魯山河秀,人勤處處春。從泰山腳下到黃海之濱,從魯西平原到沂蒙山區,廣袤的齊魯鄉村展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新氣象。

          時間的指針撥回到六年前。“要深刻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扎實實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好。”2018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推動鄉村振興健康有序進行。當年6月,總書記在山東視察時再次強調,扎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這為山東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六年勇探新路,六載砥礪深耕。山東牢記總書記囑托,堅定扛牢農業大省責任,認真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聚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不斷強化措施、創新實踐,加快讓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持續擦亮“全國農業看山東”的金字招牌,不斷推動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提檔升級。

          向春而行,重新出發。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聚焦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出系列部署。山東將奮力在促進糧食穩產增產、發展鄉村產業、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等方面趟路子、作示范,推動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取得新成效,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山東實踐“三農”新篇章。

          單絲不成線 獨樹不成林

          連片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新路通到蔬菜大棚門口,種植技術不斷更新,西紅柿還沒熟就有人上門簽訂保底收購合同……在費縣胡陽鎮,菜農王雪切身感受到農業農村走向現代化帶來的紅利,她說:“日子越過越有盼頭,我們也越來越有干頭!”

          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增強的背后,是當地下大力氣整合資源,片區化推動產業發展、完善基礎設施、提升環境質量。胡陽鎮在覆蓋10個行政村、2.9萬人的片區內,成立起實體化運行的“柿子紅”片區黨委,注冊費縣首家黨支部領辦共富公司,開展蔬菜訂單化、規?;N植,農戶通過承包大棚和分紅,每年可獲得1900元/畝的收益,村集體可實現收入40余萬元。此外,還硬化道路、修建橋梁、安裝路燈,建設采摘園、特色民宿等,努力繪就“山水畫”、實現“綠富美”。

          “‘單絲不成線,獨樹不成林。’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單個村的資源、力量是有限的,多個村抱團發展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省農業農村廳廳長張紅旗代表說,深入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蘊含的發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山東結合基層實踐,探索出了抓村連片的路徑,明確了建設示范片區這一工作抓手。片區內,全要素推進鄉村“五個振興”,做全面發展的“五好學生”。

          3月1日,平邑縣農民搶抓農時,積極開展春耕春種。

          目前,全省啟動建設省級示范片區138個,帶動市縣啟動建設示范片區1300余個,覆蓋村莊1.5萬個,構建起梯次建設、分類推進的良好格局。

          片區化推進鄉村振興,必須要有“真金白銀”的投入。位于泰山西麓的九女峰鄉村振興示范區,摸索出了“多個渠道進水、一個龍頭出水”的方法。泰安市岱岳區與山東文旅集團合作,圍繞休閑旅游、觀光農業、高端民宿、康養頤居四大主導產業重點招商,先后引進21家工商資本進駐片區。片區建設中,政府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國有資本導入產業,民營資本競逐項目,帶動19個村組織聯建、產業連片、資源共享,形成了多元化資本與本地資源、鄉鎮與村莊、集體與農民共建共享的發展格局。

          為匯聚發展合力,山東深入實施“萬企興萬村”行動,支持引導廣大民營企業投身鄉村振興;推動國有企業與示范片區結對,抓項目、興產業,賦能鄉村振興。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學習運用 “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循序漸進、久久為功,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階段性成果。

          “今年,我們將堅持以村和片區為基本單元,因村因地而宜,連片規劃、連片建設,新創建省級示范片區70個左右,推動片區內黨建聯合、資源整合、產業融合、人才聚合,努力推動示范片區建設聚片成面,逐步實現齊魯鄉村全面振興,讓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成色更足、底色更亮。”張紅旗說。

          托穩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

          百姓餐桌更充實更豐富

          赴北京參加全國兩會的前幾天,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小麥遺傳育種團隊學術帶頭人劉建軍代表,還在田間和實驗室開展育種相關工作。充分認識到當前品種市場存在同質化的問題,他把主攻方向定為了培育抗赤霉病、白粉病和條銹病等多種病害的多抗、兼抗小麥新品種,以期通過品種創新提高小麥的抗病性,推動小麥穩產高產。

          糧安天下種為基。“一粒好種子,對糧食增產起關鍵作用。一段時間以來,寒潮天氣頻發。‘濟麥22’因抗性良好基本沒有發生凍害情況,為豐收打下了基礎。”劉建軍介紹,團隊育成的“濟麥”家族已累計推廣6億畝,其中,“濟麥22”種植面積已有11年保持全國第一,累計推廣面積超過3.5億畝,以其為親本育成的小麥品種有140多個,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

          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政府工作報告圍繞抓好“三農”工作、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出的部署,將加強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作為首要任務。

          回看2023年,山東堅定扛牢農業大省責任,全面啟動實施主要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加強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遴選發布主推技術97項、主推品種33個,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全省高中低產區實現均衡增產,糧食單產新增8.1公斤/畝,帶動總產達1131.1億斤、增加了22.3億斤,再創歷史新高。

          不僅“米袋子”滿滿當當,“菜籃子”“果盤子”也愈發充實豐富。眼下,位于淄博市周村區王村鎮的淄博彭東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智慧大棚里,西紅柿、水果黃瓜等各類果蔬長勢喜人。“通過數字智慧云平臺和水肥一體化系統,我們在電腦或手機上就可以實時查看棚內的溫度、濕度、光照等環境狀況,還可以通過遠程遙控完成澆水、通風、補光等作業。”技術員李傳祥說,管理這樣一個大棚只需兩名工作人員,而且與傳統的種植方式相比,至少能夠節約一半的水和肥料,生產環節更加綠色高效,產品產量和品質也更有保障。

          放眼山東,在支持蔬菜果品、畜禽養殖、水產養殖等設施條件提檔升級的一系列舉措下,設施農業整體效益逐步提高,全省60%的蔬菜、80%的水產品、86%的畜產品都來自設施農業。

          近日,聊城市茌平區信發現代農業產業園智能玻璃溫室大棚里,工人們忙著采摘草莓。

          在國家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中,山東肩負重任。山東農業大學副校長林海委員表示,這對科技興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山東農業需要通過科技創新來驅動高質量發展,繼續發揮好高校的作用。林海建議,向農業主產區優先配置優質的教育資源,建立高水平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平臺。打造應用型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試點,利用山東的產業優勢,協同推進產教融合育人。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必須踐行好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始終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山東將全力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繼續主攻單產提升,扎實開展“噸糧”“噸半糧”產能建設,高水平推動“齊魯糧倉”建設,確保糧食產能穩定在1100億斤以上。同時,向設施農業、向畜牧業、向鹽堿地、向大海要“糧”,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讓百姓餐桌更充實更豐富。

          大力做好“土特產”文章

          鄉村特色產業拔節生長

          剛剛過去的春節,棗莊市嶧城區榴園鎮桃花村石榴種植戶張麗和家人們忙得不亦樂乎:“我們的石榴煎餅十分暢銷,按干、濕不同,每斤價格從10元到18元不等,一天至少加工八九十斤,算下來收入很可觀。”

          張麗家里有10畝石榴園,一直自產自銷石榴。2023年,受市場上銷售水果煎餅的啟發,她開始琢磨起石榴煎餅。“建了40立方米左右的冷庫,用來儲存石榴,家里還購置了一臺烘干機。”張麗介紹,她烘干了12000多斤的石榴籽,用于加工石榴煎餅,估計用到秋季石榴豐收沒問題。

          棗莊市嶧城區果農展示采摘的火紅石榴。

          棗莊是我國石榴集中連片種植面積最大、品種最多、產業鏈最完整的地區之一。2023年9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棗莊考察時指出,要做好品牌、提升品質,延長產業鏈,增強產業市場競爭力和綜合效益,帶動更多鄉親共同致富。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當地著力把“小石榴”做成“大產業”。

          為了支持農戶發展多種經營,嶧城區政府牽頭推廣石榴保鮮庫建設,專門拿出財政補貼,鼓勵家家建庫、戶戶保鮮,既方便農戶發展反季節石榴加工,也提高了石榴銷售效益。另外,鼓勵支持深加工企業研發生產高端石榴飲品、藥品、化妝品、養生保健品等新產品,把石榴的價值“吃干榨凈”。

          在山東,有著眾多像棗莊石榴一樣聞名遐邇的“土特產”。圍繞做好“土特產”文章,各地深挖“土”的資源,彰顯“特”的優勢,拓展“產”的鏈條,一批鄉村特色產業拔節生長。這一過程中,不少農業龍頭企業充分發揮聯農帶農作用,讓農民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得利斯”——在諸城市昌城鎮,這既是一個企業集團的名字,也是一個村莊的名字。“從成立得利斯公司開始,我們就將企業、村莊和村民三者的命運緊緊捆綁在一起。企業成長為家鄉發展出力、為村民造福,是我們始終的堅持。”得利斯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鄭思敏代表說,得利斯從一家村辦面粉廠,如今已發展成為集良種豬繁育養殖、糧油及飼料加工、生豬屠宰、肉制品加工、生物工程于一體的上市龍頭企業。得利斯村有2600多人在集團持股、每人每年可領取800—2000元分紅,一半左右的村民在企業上班、人均年收入6萬元以上,外出求學的不少年輕人也愿意回來工作。

          同時,通過“企業+合作社+養豬場”模式,得利斯集團帶動起諸城及周邊地區20萬戶農民養豬致富。得利斯村及周邊逾千戶農民,從事與企業相關的飼料貿易、生豬交易、物流包裝、旅店餐飲、快遞及便利店等服務產業。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著眼促進農民增收,壯大鄉村富民產業,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培養用好鄉村人才。

          “壯大村集體經濟、實現村強民富,人才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蘭陵縣卞莊街道代村黨委書記王傳喜委員說,目前,代村已形成現代農業、鄉村旅游、商貿物流、建筑裝飾、教育醫療、節會展覽等支柱產業,實現了農文旅商融合、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而這其中,有著大量優秀大學生、退伍軍人的參與。“我們還要繼續引進人才,在住房、子女上學、績效獎勵等方面著重傾斜,鼓勵他們大膽創新創業,為村莊發展注入活力。同時,運營好新農人培訓中心,培養各類鄉村振興人才。”

          振興文化 優化生態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錯落有致的農家小院、青石鋪就的老街小巷、蘊藏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探花府”和耕讀書院……如今,五蓮縣于里鎮小窯村已經成為網紅村落,每年吸引約3萬人前來游玩研學。

          早些年的小窯村,并未如此熱鬧。“我們村是縣里建設小仕陽水庫時整體搬遷出來的庫區移民村,早年間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直到借助利好政策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完善公共基礎設施后,才舊貌換新顏。”小窯村黨支部書記管仁符說,他們保留小村的“老屋石墻、花果古樹”,以閑散農具、陳磚舊瓦等老舊物件裝點特色景點,將斷壁殘垣巧變“口袋公園”、閑置用地改為停車場,還以紅色精神為引領建成莒北革命史國防教育基地,村民們在家門口即可享受到越來越多的生態和文旅“紅利”。

          農村現代化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內在要求和必要條件,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農業強國的應有之義。近年來,山東扎實推進鄉村建設,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農村基礎設施網建設行動,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2023年新改建農村公路8406公里,農村自來水普及率、規?;┧史謩e達到98%、90%。

          2月24日,“2024春節山東鄉村文化旅游節”東營市“黃河口之春”鬧元宵文藝展演活動舉行,為百姓送上文化大餐。

          在臨沭縣“好日子”鄉村振興示范區,有吸引游客的紅色文化旅游景點,有創業者向往的筑夢小院,有帶動村民就業的柳編產業園……曾經的窮亂村莊,如今已變成宜居宜業的和美新家園。

          蝶變,源于臨沂市以系統思維探索連片振興鄉村之路——把156個鄉鎮劃分為農業主導、生態文旅、工業帶動、城鄉融合4類,通過規劃連片實施、環境連片提升、產業連片發展、組織連片共建、資源連片投入等系統舉措,一片一片地抓,抓一片成一片,打造一片片具有鮮明特色的“沂蒙鄉村”。借此契機,臨沭縣以紅色朱村為龍頭,一村帶九村,先富帶共富,打造鄉村振興示范片區,讓村民的“好日子”越過越美。

          扮靚和美鄉村“面子”,也要做實幸福生活“里子”。針對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村里空巢老人獨居養老問題,東營市墾利區永安鎮東九村“兩委”充分考慮村民居住分布、人口戶數、黨員情況以及特殊群體信息,精細劃分服務網格,建立“村黨支部—網格長—網格員—群眾”一貫到底的組織架構,把人、地、事、物等納入網格進行管理。

          “以前都是自己在家,也沒人說話,現在村里的網格員、志愿者們常來陪我聊聊天,還幫我打掃衛生,感覺就像‘家人’,特別舒心。”東九村孤寡老人張慶法說。

          農民是鄉村的主人,要讓他們充分參與到鄉村治理中來。“我們村兩大片區網格不僅有網格員提供服務,同時吸納了黨員、致富能手、公益崗人員等參與網格治理,群策群力,共同服務群眾。”東九村黨支部書記張廣保介紹,通過開展服務貧困戶就業、送醫上門、照料老人等民生實事,黨群關系更加密切,鄉風文明程度顯著提升。

          聚焦實現鄉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備的全面提升,山東持續健全黨組織領導的鄉村治理體系,推行網格化管理,充分激發群眾參與治理的積極性。另外,強化精神文明建設,推進美德信用進鄉村,努力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

          一年春作首,奮斗正當時。山東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對山東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錨定建設農業強省目標,著力推動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讓“五個振興”在齊魯大地結出更加豐碩的成果。

          春回大地,齊魯沃野奏響振興曲

          山河回暖,草木萌發,三月的齊魯沃野處處涌動著鄉村振興的熱潮。種糧大戶全身心盯在農田里,育種加速器里種苗拔節成長,美麗鄉村文化旅游人氣旺……人們不負春光、向春而行,奏響齊魯大地鄉村振興的“協奏曲”。

          扎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的殷殷囑托。牢記囑托、不負厚望,山東堅定扛牢農業大省責任,扎實有序推進“五個振興”,農業農村發生一系列積極深刻的變化,農業強省建設奮力蹚出新路子、作出新示范。全國兩會召開之際,記者行走鄉村田野,尋訪農家農人,生動記錄山東深入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好經驗、新鮮事。

          ◎探路行——

          昌樂喬官鎮農業產業片區化

          “一村強”帶動“整片興”

          在濰坊,昌樂縣喬官鎮有著遠近聞名的古火山集群,方圓十多公里的片區內,就有66座。

          初春時節,連片大棚映出濃濃暖意。3月4日,鉆進喬官鎮唐家店子村“番茄王國”的冬暖式大棚里,嫩綠的西紅柿苗棵棵挺拔,幾名農婦正在快速栽植。

          “這兩天到了6.5萬株西紅柿苗,20多個大棚都要栽上,預計4月下旬開始結果。”返鄉“新農人”濰坊自然邦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梁其安,運營著“番茄王國”大部分種植區。

          去年,他與團隊在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賣出8000多萬元的“黃金籽”西紅柿。“5斤裝‘黃金籽’西紅柿常年59元一盒,有多少就能賣出多少。”梁其安說。

          一個單品“黃金籽”西紅柿成了爆款。不過,“小而散”的種植依然制約著農業提檔升級,靠單一農產品很難支撐長遠健康發展,把零碎分散的農業資源集中到一起,才是最好的路徑。

          從2022年開始,喬官鎮以唐家店子村為核心,與周邊14個村共建火山農業產業片區,片區黨委整合土地、資金、人才、技術、銷售渠道等資源,以強村帶弱村,實現支部聯建、品牌聯享、社企聯營、發展聯片。

          “這15個村及周邊相關合作社和企業,成立火山農業產業片區黨委,集中培育火山小米、火山南瓜等8個特色品牌,打造起‘火山農八鮮’區域公共品牌,大大提高本地農產品的溢價力。”喬官鎮黨委書記田曉燕同時兼任片區黨委書記,就是為了推動農業產業向規?;?、品牌化發展。唐家店子村黨支部書記張德增兼任片區黨委副書記,成了“發展顧問”。

          為讓群眾受益、集體增收、企業獲利,片區黨委推出火山農業產業聯盟,探索整鎮推進鄉村振興的路子。聯盟理事長高成德介紹,在充分征求企業、村、村民代表等各方面意見后,聯盟最終采取“農資供應收益+農產品銷售收益+農機服務收益+職業農民培訓收益+企業返利+其他服務”的利潤匯集方式,純利潤按照村集體、聯盟、服務站5:3:2的比例分配,三方均可獲益。

          杜家溝村是個百戶薄弱小村,此前主要種植小米、玉米、花生,在片區黨委推動下,該村借助“火山農八鮮”品牌,大力發展“訂單農業”。杜家溝村黨支部書記周瑞新說,現在,小米種植面積從幾十畝發展到了200多畝,戶均增收30%以上。

          如今,火山農業產業片區已發展起2500余畝設施農業,15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15萬元以上。鄉村好前景,引來眾多年輕人返鄉創業。

          黃三角農高區建起育種加速器

          育種人不再“追著太陽跑”

          初春的黃河三角洲大片鹽堿地上稍顯寂靜,而各個鹽堿地育種團隊的實驗室中卻忙碌異常。

          3月6日,在黃三角農高區耐鹽堿植物數字化育種平臺,一個個長滿“綠植”的“玻璃櫥窗”內,甜高粱、黑麥草、紫花苜蓿等作物在人工模擬的環境中長勢喜人。

          在3‰鹽堿度器皿中培育的燕麥已經成熟,科研人員正在收集種子,準備進行下一步的選種、育種實驗。燕麥的新“鄰居”——玉米,是剛“入住”的,經過近30天的成長,也將結出果實。“可是它還不足70厘米,這么快就能成熟?”面對記者的疑問,科研人員解釋,這就是育種平臺的魅力所在:受制于氣候、溫度,人們已經習慣了植物按部就班生長,而黃三角農高區搭建的育種加速平臺,讓育種人不再“追著太陽跑”。

          “這是國內首個耐鹽堿植物數字化育種加速器,我們集成應用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通過對比實驗獲取最優的植物生命周期模型,并根據植物株高,布局建設了8個適應不同植物、不同品種的育種加速子模塊,再配備不同的光照、水培模組等設備,實現了植物育種的加速迭代。”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工程師林雙介紹。

          專屬“營養餐”、LED光源、實時溫度監測……得益于智能控制系統,在這里每年可育種6—8代,速度是溫室育種的3—4倍,大田育種的5—6倍。有了數字化育種加速器,工作人員只需在室內就可完成種質資源的迭代選育,并且速度大大提升。

          種質資源的系統收集評價是個“時間活”,周期長、工作量大,需要持續的工作累積。“傳統育種,一般都需要8—10年乃至更長,資金投入少說也要上千萬元,背后凝結著科研人員大量的精力和心血。”黃三角農高區鹽堿地綜合利用服務中心副主任劉志鑫說。

           在產、學、研多方力量加持之下,鹽堿地育種進程進一步得到提速。黃三角農高區在國內率先建設由實驗室分子設計育種到精準加速育種、田間不同梯度鹽堿地測試三級育種體系,全面加快育種速度。目前,已承接實施國家、省各級耐鹽堿作物區域試驗和新品種對比試驗10類,種植品種(系)943個。篩選培育小麥、大豆、藜麥、苜蓿、花生等55個耐鹽堿作物新品種(系),其中審定田菁、水稻等新品種4個,開展各類作物試驗示范10萬余畝。

          費縣石溝村來了“科技合伙人”

          專家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

          進入3月,春的氣息萌發。臨沂市費縣朱田鎮石溝村的葡萄種植園里,葡萄藤干上許多芽點已經鼓鼓囊囊、蓄勢待發。“你看這芽點,馬上就得忙活起來啦!”清園、澆水、追肥……村民陳杰數著一項項農活,眼里滿是期待和希望。

          “那邊,是劉鎮長的兩個棚。去年行情差,他們賣的價格還挺好,還賣到了省城的銀座超市,來采摘的客人也都夸葡萄好。”陳杰指向河上游的“石滿玉”高標準葡萄種植園,那是村里第一批啟動的葡萄種植園。

          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賺。陳杰說的“劉鎮長”,是在朱田鎮掛職“第一鎮長”的省農科院專家劉鈺。2020年,省農科院啟動實施“三個突破”戰略,從全省東中西部選擇招遠、費縣、鄆城三個示范縣(市),選派大批專家奔赴基層、掛職推進,打造齊魯鄉村振興的“科技合伙人”。劉鈺就是2021年、第二批脫產掛職的專家之一。

          真想干,真難干,怎么干?劉鈺兩個月跑遍了鎮里的31個村。她發現,村里最迫切需要的,是形成有生命力的產業,“這樣,我們走了還能轉,能自我造血、滾動發展”。

          在劉鈺和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派駐的第一書記焦鵬的推動下,石溝村成立了黨組織領辦的合作社,籌集各類資金500余萬元,完善葡萄園區基礎設施,2022年3月,“石滿玉”高標準葡萄種植園開工建設。

          “我和大家一起干!我的錢在這、棚在這,我就一直在這!”石溝村此前沒種過葡萄,且建設葡萄大棚需要大筆投入——一畝地得五六萬元,這讓很多動心的村民又打了退堂鼓。劉鈺果斷拿出5萬元,帶頭建棚,和合作社簽訂“專家+農民”利益共同體合作協議,給村民吃下了定心丸。

          首批29個高標準葡萄種植棚,很快建設起來。干著干著,看著專家一趟趟地來,葡萄也漸漸豐收在望,又有11戶村民找到村黨支部,提出要參與,陳杰就是這第二批。“投了十幾萬元,流轉了3畝多地、建了4個大棚,家里都很支持。”陳杰說。

          三年來,省農科院選派97個創新團隊、543名農業科技特派員到3個示范縣(市)駐點服務,探索做鄉村振興實踐的“科技合伙人”。在前期3個示范縣(市)工作基礎上,今年,省農科院又組織專家調研棗莊市石榴產業和陽谷縣農業產業發展狀況。齊魯鄉村振興的一線實踐,將迎來更多“科技合伙人”的助力。

          曲阜阮家村富口袋也富腦袋

          優秀傳統文化成風化人

          3月2日晚上,正值周末,曲阜市小雪街道阮家村亦樂田園里燈彩如晝,節日氣氛依然濃厚。

          “今年春節期間,我們舉辦了豐富多彩的鄉村文化旅游節活動?,F在,亦樂田園已經成為曲阜市及周邊群眾休閑娛樂的網紅打卡地。”阮家村黨支部書記孔德廣高興地說。

          “村晚”、燈會、鄰居宴、非遺展演……這些飽含地方特色的鄉村文化旅游節活動,蘊藏著鄉村的精氣神。亦樂田園負責人介紹,現在,每天都有本地及外地游客前來游玩。自今年元旦開園以來,亦樂田園已累計接待游客高達30萬人次。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作為家長,咱們就是要引導孩子樹立遠大的志向、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并鼓勵他們為實現目標努力奮斗……”3月3日,阮家村的“父母課堂”再度開講,國學教師張麗帶來一堂《如何引導孩子志存高遠》的公益課。

          “父母課堂”是阮家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常態化開展的活動,旨在發揮優秀傳統文化潤物無聲的作用,讓村里的孩子們更好地成長成才。

          “鄉村振興,富口袋也要富腦袋,曲阜是儒家文化發源地,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財富,我們要學好用好,讓孩子們更優秀,讓老人們更幸福。這樣的振興,才算扎實。”孔德廣說,優秀傳統文化帶給村子的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

          阮家村地處曲阜主城區東南,屬于城鄉接合部。前些年,憑著區位優勢,借著產業振興的東風,村里成立了投資公司,開創出創業孵化、標準廠房租賃等業務,并鼓勵村民們參股、入職,村子加快富裕起來。

          不過,與村民們鼓起來的腰包不相稱的是,村里的精神文明狀況仍需加強。“孩子是阮家村的未來,文化振興就得從孩子們抓起,從源頭上重塑村風民風。”孔德廣道出曾經最擔憂的教育問題。

          為此,阮家村“兩委”在2020年投資80余萬元建設了500多平方米的圖書館、輔導教室及接送學生候車室,為孩子們的課后教育和課余生活提供暖心服務。還開設了象棋圍棋、國學閱讀、傳統手工藝、心理教育等特色課程,在寓教于樂中豐富孩子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經濟發展了,還得抓好村里的精神文明工作,讓我們村變得人人彬彬有禮、家家和和美美。”孔德廣說,在阮家村,以優秀傳統文化為切口的活動和服務,讓村風村貌悄然改變。

          ◎新鮮事——

          臨邑種糧大戶段希林

          兩屆“糧王”的新期盼

          開春天暖,德州市臨邑縣翟家鎮種糧大戶段希林跟著麥苗一起“精神”起來。3月3日,眼見年前遭遇凍害的麥田變得綠油油、水嫩嫩,他臉上的表情越來越舒展。

          “這半個月最關鍵,二次分蘗決定一株麥苗結幾個穗,春天麥苗長根也長身,喜歡大水大肥。”為了3個月后小麥可觀的“畝穗數”,他推掉了其他事,全身心盯在農田里,一噴多防、除草、春灌,一系列“促弱轉壯”措施都相繼安排上。

          為了籌備養牛場,過完年沒幾天,段希林就去了內蒙古。隨著小麥長勢漸好,鎮上的“糧友”們一個接一個地打來電話,催他快點回來“拿主意”:一來定一下噴什么肥、澆多大水;二來組織“打藥隊”干活,農時不等人。

          顯然,段希林已是當地種糧人的“風向標”,不僅因為他的農機合作社為全鎮2萬余畝耕地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更因為他是德州市兩屆“總糧王”,所種600多畝糧田連續兩年刷新全市高產紀錄。

          從一位普通農民到“糧王”,段希林在土地上“耕耘”了三十年,見證了糧食生產的巨大變化——

          1992年,他25歲,因父親早逝,作為長子的他,開始專心耕種一家人的20多畝耕地,再靠走鄉串戶“換面條”補貼家用。

          2011年,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方興未艾,他開始嘗試規?;洜I土地,最初承包200畝,買了大型拖拉機,開始琢磨“種糧的投入和產出比”問題。

          2015年,他成立秋華土地托管專業合作社。這一年,他流轉土地總規模增至400余畝,倉庫里的農業機械更加多種多樣,身邊的種糧大戶也越來越多。

          2021年秋,在“畝產過噸糧”的基礎上,德州在全國率先啟動了“噸半糧”產能創建,“糧王大賽”同時啟動。全國各地農技專家來到德州進行田間指導,他因此學到很多種糧技術,糧食種得更加精細。

          一年后,段希林拿到首屆“總糧王”,獎金8萬元,給他帶來更多自信和自豪。“我還成了‘職業農民’,有了職稱。”他把微信名改成了“土專家”。

          今年春節前夕,養牛場“入住”了首批40多頭小牛,他朝著種養結合的綠色生態循環農業邁開步伐。“我兒子大學畢業后,一直在江蘇工作,兩三年前說回來,但一直沒下定決心,過年時我又勸他了,這次應該差不多。”他說,兒子回家,是作為父親的心情;年輕人回村發展,是作為“糧王”的期盼。

          萊西姜山鎮姜山新村

          村級共富公司闖市場

          “市場建起來了,村里更熱鬧了,咱的日子也更有奔頭了!”春節過后,青島萊西市姜山鎮姜山新村的共富夜市十分熱鬧。

          作為萊西市遠近聞名的“好村”“強村”“富裕村”,姜山新村轄15個自然村,村莊工業基礎良好,有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代表性企業50余家,村集體年收入2000萬元左右。這偌大的“家業”,由一名36歲的小伙“執掌”。

          前些年,遲德強在農產品電商領域干得風生水起。后來,牽掛家鄉的他,報名參加了青島市委組織部開展的第一書記遴選,于2019年12月擔任第一書記,又經選舉任職新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

          上任后,遲德強發現,村莊存在部分公共資源零散分布、閑置低效使用甚至被侵占等情況。為此,新村開展清理債權債務、清收低效工業用地等五項攻堅行動,公共資源得到了有效保護,并順利引進13個項目。

          底數摸清了,該如何激活農村公共資源?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可以有效整合資源提高生產效率。但是,一段時間后,問題也開始顯露:試點黑小麥種植期間,與企業合作供銷黑小麥,但由于合作社不是完全市場主體地位,雙方簽不了協議;成立勞務型合作社與周邊企業進行勞務派遣合作,但受限于服務范圍過小……

          “為什么咱村不能成立自己的公司,由黨委領導,咱自己闖一闖市場!”遲德強對市場動態格外敏感。在組織部門的指導下,2022年4月,姜山新村成立村級共富公司——姜山眾合開發建設有限公司,這也是青島市第一批成立的村級共富公司之一。

          “我們把各村資源進行歸攏統籌,以比較低的價格承接下村莊的物業、綠化等業務,一方面降低成本為村子做實事,另一方面也幫助村民解決了一部分就業問題。”姜山眾合開發建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宮云翔說。

          此外,遲德強還帶領新村黨委積極挖掘村莊資源,與青島海氏海諾集團合作,將村內20間閑置房屋進行整修,合辦村企聯營醫藥配件加工廠,實現多方共贏。

          “公共資源盤活了,村集體收益增長了,可以說是‘組織力’與‘市場力’的有效結合。”遲德強直言,共富公司的良好運行,離不開黨建統領把方向與市場規律激活力的雙管齊下。

          近年來,萊西市依托“鄉村公共資源+強村共富公司”發展機制抓好鄉村振興工作,深化拓展“萊西經驗”新的時代內涵。目前,萊西市已成立共富公司117家,累計增加村集體收入1.1億元,農民增收1.2億元以上,入選“山東省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縣”。

          沂源燕崖鎮計寶峪村

          石階石屋石板路成了寶

          3月2日,天氣漸暖,初春的陽光灑在山間,一輛來自萊蕪的旅游大巴沿著蜿蜒的山路駛來,淄博市沂源縣燕崖鎮計寶峪村迎來了一批游客。

          計寶峪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馮成文一大早就開始“轉村”,查看游樂設施、農家樂、食堂等。“別看我們村名沾了個‘寶’字,幾年前還是個戴窮帽的小山村。”馮成文邊走邊說。

          計寶峪村現有156戶、421人,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從前村里環境差,連條像樣的進村路都沒有。2017年,馮成文當選村黨支部書記。“我琢磨著建幾個豆腐房、煎餅房、饅頭房,鎮領導也很支持,讓我們往鄉村旅游上發展。”馮成文的想法,正趕上了燕崖鎮打造“鄉村里的中國”鄉村振興示范片區。根據規劃,計寶峪村需要建設1.5公里的景觀石墻,環境美了,才能吸引游客。

          要建景觀墻,最讓人犯愁的是缺錢。泥瓦匠出身的他,決定重操老本行,用村里大喇叭一招呼,全村老少爺們帶著工具一起出工。馮成文擼起袖子帶頭干,和水泥、搬石塊、壘墻頭。

          在馮成文的帶領下,這支臨時拼湊的施工隊在很短時間內順利完成了景觀墻的打造。有了這次的經驗,馮成文發動群眾積極參與,這些年還鋪設村內石板路2000多米,節省了100多萬元。

          如今,石階、石屋、石板路,獨特的石頭建筑風格,讓計寶峪村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馮成文也被村民們親切地稱為“石匠書記”。

          好日子是干出來的。近幾年,馮成文積極爭取各級政策支持和愛心企業參與,硬化了3.5公里環山觀光道路,以“峪見童年”為主題,建成了1000平方米的自然研學中心、2000平方米的無動力樂園和3000平方米的星空露營基地。

          “去年,有五六萬人來我們村旅游,村集體收入30萬元,還帶動了大櫻桃、蘋果采摘,老百姓的煎餅、豆腐、雜糧等也捎帶著賣出去了。”馮成文說。

          “俺平時愛編織絨線花,被當作文創產品放在了‘研學游’教室。沒想到一年下來,俺賣絨線花就掙了1萬多塊錢呢。”村民張明蓮笑得合不攏嘴。

           昔日窮山村,舊貌換新顏。計寶峪村獲評了“山東省鄉村振興示范村”“山東省鄉村旅游重點村”等榮譽稱號。今年,馮成文計劃盤活閑置老屋,打造以農家樂、民宿、曬秋為特色的鄉村觀光旅游目的地。

          巨野回鄉研究生馬龍云

          把農民牡丹畫賣向國際

          最近,馬龍云在忙兩件事。

          第一件事是深化提升培訓,她組建了一個大畫創作小組,針對國展、省展以及大尺幅作品的創作開展培訓。

          第二件事是組織原創作品創作,以及版畫、文創衍生品開發,擴充產品類別。

          馬龍云是中國人民大學畢業的碩士研究生,之前在北京工作。2021年,她和丈夫張良回到巨野縣,從事工筆牡丹畫的創作、銷售。她在北京、貴州、山東成立書畫銷售公司,并開辟了馬來西亞等國際市場,讓農民創作的工筆牡丹畫走向全國、走向國際市場。

          馬龍云的婆婆徐鳳秋是魯西書畫院院長,在當地是頗有名氣的農民畫家。隨著書畫院業務的不斷擴大,徐鳳秋有點力不從心。馬龍云和張良商量后,決定回來幫媽媽。

          回鄉這幾年,他們給巨野的工筆牡丹畫產業帶來不小的變化。首先是對接客戶的需求更直接了。“我們之前在北京做書畫營銷,接到客戶的需求后,先跟媽媽這邊溝通,她再去跟畫師溝通。因為理解的差異,最后的作品不一定讓客戶滿意。”馬龍云說,回鄉之后,可以把最源頭的客戶需求帶過來,畫出更符合市場需求的作品。

          馬龍云指著兩幅畫說:“這是我們回來之后,組織創作的一個重彩風格的作品《國花紅》。這個系列,我們已經籌劃一兩年的時間了,但一直都沒有成型?;貋硪院?,我們通過學習借鑒,終于把風格確定下來了。”《國花紅》潛移默化地影響了當地的畫師,讓畫師的視野更加開闊,作品的風格更加多元。

          在魯西書畫院,每天都有農民參加免費培訓,他們當中,有周邊的留守婦女,還有生活困難人員。

          “書畫院簽約了20多位老師,其中有清華美院的教授、中美協的理事,他們會到書畫院講課、現場教學。我們也會組織學員外出采風、創作。”馬龍云說。

          讓馬龍云最感自豪的是,一幅幅精彩的工筆牡丹畫,從農民筆下創作出來,一個個家庭,日子過得殷實起來。

          一個孩子的故事,讓馬龍云覺得回鄉做的這件事很有意義:“以前,這個孩子不好意思跟同學說媽媽沒工作;后來,他給同學介紹媽媽是畫家。他的媽媽成了省美協會員后,讓他更自豪,媽媽成了藝術家。”

          馬龍云說返鄉創業,離不開巨野的土壤。巨野每年拿出300萬元專項財政扶持資金,培育壯大書畫產業,推進書畫產業鏈配套建設,讓越來越多的“畫二代”看到了機會。他們“子承父業”或“子承母業”,發揮自身專業特長不斷拓寬書畫傳播渠道,為書畫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責任編輯:陳曉芳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v日本_日韩无码AV中文幕不卡_亚洲无码在线网站_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用网
            1. <rp id="0j2p7"></rp>
              <tbody id="0j2p7"></tbody>